last updated on 5 February 2021
曾與中國最近的地理距離:
離中國最近的時候,大概是在金門縣烏坵的時候吧!
首次接觸
在台灣來自中國的實習生
第一次遇到中國人的時候,是醫院營養的實習生,是個單純可愛的女孩,「菜熟(贖)不熟(贖)?」在測量食物中心溫度的時候她這麼說。在到英國前,此批學生實習到了尾聲,分享了這個好消息跟經驗給他們,而這位來台的大陸學生,原本預計去美國就學的學生,隔一年決定到英國唸碩士,現在估計順利畢業了吧。
在異地接觸來自中國的女同學
第二次遇到中國人,便是在英國就學上時遇到的,包括班上的同學、在UCL的Chevening Scholars、在一些場合上遇到的。在班上報告時,中國同學對於我們報告的nationality is Taiwan 十分疑惑。我還記得他的口吻是堅定的,由衷不理解為什麼台上的同學可以這樣述說。而當時除了在台灣辦世大運時被迫不能在賽事場地不能掛國旗的滿腔熱血之外,大部分的時候跟政治政策有型中沾不上一點邊。
但,台灣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R.O.C.),在國外,不可避免的,與中國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O.C.), 連結在一起。
來自他國的陌生人好奇台灣與中國的關係
在UCL Chevening報到時,遇到的中國人說當屆他們Chevening Scholars有七十多人,比起我們台灣這屆只有四個;在一次Chevening同學聚會farewell party,另一個剛果(Congo, 人主修國際政治政策的Scholar,閒聊後他說他太太是日本人,接著深入話題,他問了你們真的覺得你們不是part of China嗎?;在搭火車去英國湖區在路上也是單身旅遊的印度女孩,閒聊幾句後,問我說,我可以問你台灣跟中國有什麼不一樣嗎?
In Lake district. where I met the Indian girl Lake District, U.K.
Photo with Congo Chevening Scholar. End-year party, U.K.
第一次被中國人所謂的「很厲害上海女生」同學欺騙
在英國也許是主修營養,班上的女性居多,來自中國的同學每個都很漂亮可愛又年輕,相處融洽,Chinese New year 的時候享有的相同文化讓我們共同話題,在他鄉有這麼熟悉又有點新奇的感覺。不過,當時也遇到了一件事:一位上海UCL女生,簽約中途反悔,反反覆覆地超過十次的推托之下,「我爺爺突然中風,不能過去簽約。」「我男友的地方管理員發現我的行李,不能再轉租。」「我最近展覽好多、每天忙到十一二點。沒時間簽約。」在一切我已退宿舍的狀況下,她這樣反覆害得我沒地方住,還好當時患難見真情,在這樣的考驗下遇到幾位真心的朋友、願意提供給我地方住的有好幾個。
同時也被很溫柔的中國女同學安慰
其中,班上中國同學鯨魚,很貼心的安慰我,並分析,讓我些微的了解各地區中國個性不同。當然,她也順便告訴我,她覺得台灣跟中國的不同在哪,例如:講話溫柔(口語一點,我們講話不明確,像她會覺得他的男性友人有點娘)。
實際踏上了中國:
當時飛去英國,甚至選擇了不飛中國的班機。而現在,終於踏上中國這一塊,踏上這塊土地的理由太多:一、旅遊、二、參訪、三、保險、四、訪視朋友。
I know I am a foreigner, but custom said I need to go ‘Chinese Nationals’. Shanghai Pudong International Airport
到昆山前,先飛了上海浦東。一落地心情竟然比幾個陌生歐洲城市還緊張。比起都是身邊都是白人的Ryan air廉價航空,在機上都是亞洲面孔聽的懂的語言但不同口音的中國航空公司,我反而忐忑。
與在中國工作的台灣人
高速公路都是跟台灣很像,綠化。以Jecylyn 說的話:「台灣跟馬來西亞的高速公路不一樣,so many trees in the middle.」來評斷,一路行駛高速公路上還覺得挺像在台灣的。大部分看的懂簡體字,從上海浦東機場、虹橋機場再來崑山,我們打D-也就是做計程車。路上車牌種類很多,顏色不同,來接機的小霜說:道路有規定且有一定的車型才能進上海的高速。
首次在異地接觸來自中國的男同學
在這上海到昆山的三個小時車程上,想起在荷蘭借住朋友家時,遇到的中國北京小男生好貼心,一位會幫女朋友每天準備早餐,另一位下大雨時二話不說外套脫了給女生,像偶像劇,雨大的時候奔走的背景實在是帥氣。突然,腦中也想起在荷蘭海牙(The Hague)時,中國女孩對於我覺得高中生入黨這件事非常訝異:「不入才奇怪吧?」趣味的消化一下他們意思,原來,黨帶給他們的好處,就如同我們入扶輪社、獅子會,或者加入全聯會員卡會每年寄coupon 到你家來以外,還有額外的人脈累積。
After seeing tulips festival, it started to pouring. Amsterdam ,Netherland
與在中國工作的中國人聊天
在計程車上聊天,司機問我們打哪來的,同是說中文,說的語調不相同吧,幾句話就被發現了。這種感覺真的好奇怪,大概就是美國人在英國聽英文的感覺吧。一位朋友是在上海一年的台灣人,跟他說幾句話也覺得不是台灣腔調了,怎麼突然也不覺得不是這麼親切了。雖然同時中文,但像小霜可以切換口音自如的能力,肯定是能融入當地社會容易些。
Cab’s in China, they got a plastic cover to protect a taxi driver. Or maybe protect passengers. The Bund, Shanghai
在營養門診見到的中國工作台商病人
一位病人上海工作的台灣人來了營養門診,他在大陸已十幾年了,主要剛好回台來回診,因為腎臟移除手術,Bun/Cr 數值不是很好,他想進一步了解他的飲食有什麼問題。與這個病人衛教時,他拿出來他的手機,打開了一個APP,打開了他的病歷讓我看他的x光以及生化數據。最近台灣什麼都要跟AI連上線,醫院的演講主題也不例外。在英國當時用digital health intervention,又想了解科技部計畫,因此多聊了幾句。「中國的電子病歷,他們去年才開始,而現在全面使用;台灣2000年就想做了,但卡在個人隱私以及法律的問題…。台灣要做可能比較難…。」
科技來自於人性啊,想想,醫療要申請診斷證明,還各家醫院不一定通用,不只是人的診所,其實獸醫診所也是。每換一家醫院或是診所,血檢可能要重新驗過一次,除了reconfirm 的好處之外,這些重工是否必要呢?
(續)實際踏上了中國:公共衛生推廣
在中國,看的到他們食育的重視,融入在生活中,類似台灣天天五蔬果的推廣,只是台灣大都只張貼在醫院及公部門單位的營養、運動衛教海報,而中國,是連私人企業餐廳等等也有張貼衛教的海報。
Posters about balance diet, posted in a crab restaurant
實際踏上了中國:AI的運用在餐館
在中國,AI無所不在。在餐廳,他們有送餐的機器人;在包子饅頭店,收錢全用APP。在整個販賣過程中,不需碰到錢幣,這樣的消費行為改變符合食品安全。比起台灣的夜市,記得士林青蛙下蛋的攤位在平台上供客人自己找零以及付錢,記得花生捲冰淇淋、鹽水雞等等攤位,用手套隔離或者是供客人自己付錢,這樣的食安考量,在中國,因為AI的商業發展方式,進而改善並簡化了當地供膳清潔流程。
scan the QR code on the table for payment. don’t need to touch cash to reach food safety standard
實際踏上了中國:餐具外包消毒
難道只有在食安上不同嗎?
朋友說,她有帶我去幾家特別挑過衛生的,像是我們去蘇州,這家餐館的確乾淨,他的餐具消毒過後還用塑膠袋封膜包裝。「這是要額外付費的。」餐具費用是額外計算,經由外包給專業消毒公司處理再送至餐廳。
點餐的方式也不同:掃了桌上的QR code然後直接點餐,第一次來這餐館的我們,發現使用人工點餐,菜都比隔壁桌的上晚了。
實際走向中國:AI點餐
去點飲料時也是,未到達店家時,可使用APP點餐,到時直接取餐。或者點餐完之後,APP可以提醒多久之後可以再來領取。所以,在他們的「一點點」中國版的五十嵐,沒有人排隊點餐,也沒有人排隊取餐,只有零星的低頭族散落在店家門口。
Using APP for ordering the bubble tea No internet, so order bubble tea by cash
實際走向中國:日本便所/中國2015公廁革命後的廁所/台灣WC
隨地大小便一路上我是沒遇到。朋友是說,觀光地區環境整潔做的不錯,而且帶我去的廁所是有挑過的。的確是,在蘇州,沒幾步路就遇到公共區域的廁所,設置多,但跟台灣跟日本比起來,就算有專人在場打掃,還是稍嫌髒。
如同我問Lena 日本人台灣太太「台灣跟日本差在那裡呢?哪裡是比較不一樣的?」「大概只有廁所的部分…」她可愛靦腆的回覆。在這邊說,以台灣的廁所乾淨忍受度跟日本比,台灣相對是高的。
AI科技進步的反思
整個旅遊下來,不同於從前自由行,大都有台灣朋友在身邊導覽介紹,感受到 姐姐的貼心的安排,格外有安全感。到了上海之前,一路都還在讚嘆AI的進步以及共產的執政貫徹惟能使大國家迅速發展。
蘇州 田子坊 姑蘇城外夜景
直到從昆山到上海,因為電信不同我的網路就不這麼迅速了:Metro搭了刷卡也需網路、付款也是網路。開始感受到,科技一點也不人性,是一個讓我這樣沒有網路的外國人,顯得礙手礙腳的地方。
現金付款使用不一定方便(他們不一定有零錢找)、入車站需走外國人的通道(並驗證證件三遍)。正覺得,申請了微信、支付寶付款方便的同時,在上海外灘地下街要付款時,幾家攤位因為收訊不良反而堵了付款處,外國人的我還好有帶現金,至少還能充飢、買souvenir 。
連賣串燒、市場的攤販,旁邊都有QR code 可以掃來付錢 Pay by QR code
不知為什麼,在這得到一個感想:科技雖來始終來自於人性,也帶給我們許多便利,但我們的人性似乎也被進步的科技控制著…。
舉例來說好了,在公部門、銀行的人員態度,本是非常訝異,因為他們地廣人多,常常分工分很細。要影印需從A跑到B,小霜說「他們不像台灣是單一窗口。」而列印,他一整天的工作就是print out。影印的公務員大姐完全是像老闆姿態丟東西到桌面上的,但回來跟長輩聊完之後,發現那不過是台灣民國初四五十年前的公部門態度。現在的公部門單位,也包括醫院,要經過電話禮儀測試:「您好,這裡是xx單位,敝姓x 很高興為您服務。」公家單位的禮貌應該是因為時代的不同改善,若不經禮儀測試,要我整天做一樣的事(例如整天列印),也不用一天可能就開始厭世臉。
Roberts for government department service Tremendous train station. Should arrive 30 mins earlier before departure. Posting collect point
片面的中國醫療觀察
去國際醫院參訪前,了解到:他們不像台灣有分地方、區域、醫學中心等分級。有病,就是去醫院看,不流行診所、地方醫院、區域教學醫院等。就算看診,除了時間,也是一筆費用,Tom說一診可能就三五千但還沒拿到藥,如果還要再拿藥,需要再看診。我參訪的國際醫院,問了方圓三百公尺的當地人,沒有人知道這一家醫院,因為他不屬於當地人去的醫院。是一些醫院屬於高階主管或者外國人去的地方。
醫療是商業。
耳聞之中國薪資
永漢說了:這邊中國工程師的平均薪資是三千人民幣每月;Tom說了:上海這平均薪資是八千元人民幣每月,而這邊既高階主管,不會是上海人,而是其他還拚的他縣市或者他國的人,真正的上海人非常有錢,他笑著說:「…不需要工作的…」;Katrin說了:這邊醫事人員的價位是落在一百二十萬以上台幣;邱總說了:衛教一小時的金額,蘇州是一千兩百塊台幣;記得十年前一位前輩差點被挖角去大陸,他說四川生一胎二十萬的費用。光只是生,普通的生產,非剖腹或者合併其他的病症…。
(醫療是商業啊)。
回歸公共衛生方面:超市蠻乾淨整潔,且有專人管理陳架擺放…
超市擺放整齊、清潔 隨時有專人整理 (舉冷藏櫃來說,拿了一瓶牛奶走沒幾步路,回頭發現往前擺了)
中國人到底養生?還是文化?
說點此次得知的輕鬆的飲食文化知識吧:昆山人很養生的,習慣喝熱的,他們平均壽命長,但在上海飲食習慣就不一定了。家妤姐說:「昆山人他們習慣菜都吃完了,再上飯。」「為什麼?」「先吃飯,是代表你家裡出事了。」
Chineses food shaped Mag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