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t updated on 26 August 2024
嗨!大家好,我是Peter!相信很多人對於美國加州矽谷的科技業非常憧憬,高薪、work – life balance、創新、更開放的溝通等。剛工作一年的我,就來分享一下自己在加州灣區生技產業的經驗與淺見——
作者Writer: Peter Chang 張恭誠
找工作的艱辛——以近兩年的情況說明
矽谷現況——大環境不好
去年(2023.05) 剛從 Berkeley Bioengineering碩士畢業,因為正值新冠穩定趨緩期間,許多生技公司來自投資的經費縮減,陸續開始裁員、凍結招募。多數時候身為新鮮人,要跟轉職或者在前一間公司被裁員但是很有經驗的研究員競爭已經非常艱難,身為國際學生,找工作更為不易,就算持有OPT/STEM-OPT簽證,公司往往在面試第一關就會問未來需不需要簽證申請支援,以我的經驗是回答「需要」以後……就沒有然後了,根據我自己投的公司統計,超過六成的公司不願意提供未來的簽證協助。
求職期限倒數計時
在這裡找工作不外乎就是兩種策略間找平衡(詳細攻略可另開一篇說明)——一是海投,基本上就是投幾百到上千份履歷,撒網看能收到幾份面試;另一種則是藉由精心為每個要投的崗位設計履歷,與美國公司常用的AI自動審核過濾系統做媒合,所以能不能寫到關鍵字很重要,加上寫自薦信,建立人脈、努力爭取內推,這樣比較容易拿到面試機會。 我的經驗與觀察是,在短短1—2年的碩士學程裡,要建立能真正對找工作有幫助的人脈並不容易,就算被內推,還是大部分都會在面試過程被淘汰,畢竟總是有比你更有人脈或更有能力的人。國際學生找工作的時間非常有限,生技產業不像軟體業,很多公司會在最後一個學期前就先預留職位給通過面試的人,做生物實驗室的職位往往需要面試者能在一個月內左右報到,因此給我們找工作的時間大概就是畢業前一個月到畢業後五個月(留學生的限制)、最長約半年(聽起來很多其實不多,公司真的都回覆很慢)。因此,精緻的策略對我而言是不實際的,我選擇盡力把履歷寫完整然後大量地投送出去。
理想與現實難取捨
身邊很多同學如果是決定要繼續作wet lab的工作,都會先從偏學術的機構當作起點,一來穩定、再者可以磨經驗並思考下一步,對於國際學生也相對友善,不過缺點就是薪資比業界略低。另一些人來美國是為了轉到engineering方面的工作,那相對就要多一點耐心,承受多一些風險,因為要面臨的競爭更為激烈。美國公司很看重實作經驗,所以其實畢業於好學校在履歷上的優勢相較於台灣並沒有特別大,有沒有相關技能或經歷才至關重要。每個來這裡的人背景與目標都不一樣,有的人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找工作時就會比較有頭緒;也有像我一樣,畢業時其實並不清楚自己想要怎麼樣的工作,就把材料、生物、sales的工作通通都投一遍,剩下的就錄取後開始上班才知道。
工作轉換的過程
畢業後的壓力——投了上百封履歷
大概是在Berkeley的最後一個學期開始找工作,在畢業後一個月拿到了offer,前後總共花了六個月,可以說算是非常非常幸運。有學弟妹曾問過我收到面試的比例如何,只能說因人而異。我在找到第一份工作前投了大概600多份履歷,面試大約收到30個,最後收到2份offer並停掉其他三間面試,這些數字可以提供大家參考。當時兩家公司類型相近,一個在波士頓,錄取的職位比較接近奈米載體的工程師,另一個在灣區,職位則是做免疫相關的研究。我個人對免疫學特別有興趣,加上不用搬家太遠,所以選擇了後者。另一點要注意的是,我的碩士是一年制的學程,所以沒有機會於中間的暑假實習,有無在美國公司實習的經驗對於找工作難易度的影響也非常大。
得來不易的工作,竟然面臨裁員!
於是我就這樣歡樂地開始第一份工作——一家剛完成series B募資的新創公司(說是新創但其實都有一定規模,員工超過百人),地點在南灣靠近Meta總部的地方。就在工作了剛過半年,習慣了環境、以為生活終於穩定下來、就要這樣度過剩下的美國生活時,我……被裁員了!還是在生日當天!!這絕對是讓我一生難忘的經驗。至於原因則很簡單,公司要進臨床試驗需要投入更多資金,我們這些R&D臨床前部門的人完成階段任務,做得很棒,可以休息了!還記得裁員當天公司120人大概裁走了30人,包含我的主管、大主管,基本上是整個部門都被裁掉。
裁員後的又一次履歷地獄
接下來又要面對簽證只允許特定失業天數的問題,於是必須重新一遍找工作的過程,很顯然這次更為嚴峻,我的期限只有兩個月。當下心情就是盡人事聽天命,大不了就回台灣。但還是認真又認命地在兩個月內投了1000份履歷,順便到處邊旅遊邊面試。就這樣把積蓄花得差不多後,新工作總算有著落了。不過這次我搬離了熟悉的加州、熟悉的灣區,到了北邊的奧勒岡州波特蘭、一間醫學大學教授實驗室當研究助理,也算是剛好壓線過關,達到了OPT 失業期上限。
峰迴路轉——陌生城市的新職缺
然而人生就是這麼有趣,當我剛裝潢好新公寓、熟悉了這個原本陌生的城市,原本又以為要在這裡穩穩待到工作簽到期時(原本以為學術單位應該比較穩定),在上班後的第四週接到了一通電話,一家之前面試過的新創公司提供了offer,但只有一週可以考慮,兩週後就要上班,沒有太多可以猶豫的時間。詳細的心路歷程會在下一段詳述,基本上就是能夠有更好的待遇、更有挑戰的工作內容,加上回到熟悉又離朋友都近的舊金山,所以我就這樣咬牙辭職跳槽了。於是原本某個週末要回灣區參加學弟畢業典禮的來回機票就變成了單程票,也體驗了在美國半年內在三家不同公司上班的奇妙成就。有趣的是,一個半月前才跟灣區朋友傷心道別,現在我又回來了!
充滿樂趣的歷程與心境變化
被裁員的儀式感!?
首先是慘遭裁員的經驗,跟很多科技大廠直接停掉所有權限不同,小公司算是比較人性化,所有人都被一一叫去高層辦公室十分鐘,告訴我們被裁員與否,然後大概有半天的時間收拾整理。這時候可以明顯看出文化差異——西方人怒氣直飆,東方人各個淚流滿面互相擁抱,算是很有趣的畫面。至於我的心情,其實當下是蠻興奮的,沒什麼難過的感覺,因為看著大家拿著箱子裝滿東西離開的畫面,就像電影人物活生生在眼前上映一樣,如果不是看在大家都很情緒化、時機點不對,我還真的很想請人幫我拍張抱著箱子要離開的照片。另一個不會難過的理由是,如果最終都會被裁員,這個時間點其實不差,因為我還沒有自己的家庭、也沒有經濟壓力,先體驗一下這樣現實的文化沒什麼不好,就當作是歷練吧!跟別人炫耀自己在生日當天被裁員感覺也是很酷。
跨州搬家
再來是搬家,這應該是我最頭痛的事,畢竟跨州搬了兩次家,賠了好幾次公寓違約金。尤其是在波特蘭決定要回舊金山時,當時剛買好所有家具,有的剛送來沒兩天,我就要搬走,也只能選擇賣掉,只有一週所以連退貨的時間也沒有。現在對租房已經很恐懼,所以都直接找長租airbnb,不用煩惱家具水電網路的那種(附帶一提,美國這裡的出租公寓大部分都是沒有任何家具的)。相較於裁員,應付新工作的同時也要處理各種生活雜事,才是比較讓我感到疲憊的部分。
留在波特蘭還是回舊金山?
最後分享一下辭職跳槽的心境跟過程。當時聽完現在任職的舊金山這家公司的計畫跟待遇後,其實就知道自己該來。原因如下:第一,波特蘭的工作算是輕鬆又穩定,生活也很舒適自在。但我認為自己既然來了美國,就要盡量地挑戰自己,現在任職的新創跟第一家series B的不同是,現在的公司才成立不到一年,只有五個人,都還在天使輪持續募資中,如果不來這樣真正的新創環境試試看,我一定會後悔。就算之後發生任何事導致失敗,我也不會有遺憾。第二是之前Berkeley的朋友都還是在這附近,環境也熟悉,生活上能互相幫助、偶爾約出去玩,對我這種不擅長社交的人還是比較自在一點。最後很現實的就是待遇問題,灣區矽谷的公司福利還是比其他任何地方高出許多,除了工作上能學習到更多外,也真的不用跟薪水過不去。
人生第一次主動請辭的糾結
第一次辭職對我這樣的社會新鮮人而言,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波特蘭的教授跟同事對我非常照顧,也在我最需要工作時提供機會。我因為要怎麼提辭職而好幾個晚上睡不著覺,最後修改了無數次辭職信後還是勇敢地送出了(手抖到不行)。與之前聽說其他人辭職時,主管沒什麼大反應不同,我被約談了將近兩個小時,要如何敘述我對他們的感激,以及為何做這個其實非常有風險的決定(包含簽證都可能會出問題),不是那麼容易。
總結
不知道之後的路還會多坎坷,但一年內經歷這麼多事件,覺得來美國這趟應該也算值了。對於很多想來美國讀書、工作的朋友,建議多參考不同過來人的經驗,因為能在這裡生存的人,肯定都是十八般武藝各有專擅,同時心臟也要夠大顆,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麻煩要處理。目標要實際、要有耐心。像我這樣資質普通,不算在畢業前有什麼特別成就,最多算是比較會面試的人來說,就要多磨經驗,建立人脈與自身實力,想辦法留下來才有接下來的可能性。
參考資料
常用的找工作網站:
Author
Peter Chang 張恭誠 MEng
加州柏克萊大學生物工程研究所畢業。擅長領域包含免疫學與奈米載體。現於美國矽谷新創公司擔任 R&D 研究員,投入疫苗研發。希望能透過跨領域的知識合作來加速生技醫療的發展。平時喜歡下圍棋、打羽球、彈鋼琴。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