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t updated on 5 August 2022
作者Writer: Cindy Wang 王筱淇 營養師
增肌減脂、控糖減醣增加蛋白質、生病術後或重症需要補充蛋白質、擔心肌少症的問題,在在都顯示了蛋白質好重要,但是,只要多吃肉就好了嗎?該怎麼補充蛋白質才不會補錯反而傷身,變成高血脂甚至傷腎?除了肉之外還有哪些選項?讓營養師帶你一次看懂。
蛋白質好重要
之前有提到碳水化合物的重要性(延伸閱讀:你以為不吃澱粉/生酮可以減重控糖,營養師:不要再誤會了!),這次要來聊聊蛋白質的重要性:
- 建造及修補體組織蛋白:也就是俗話說的「吃肉補肉」,身體有足夠的蛋白質,才有餘力進行肌肉修補。
- 調節身體機能:如消化酵素、脂蛋白、免疫球蛋白等,都需蛋白質參與及調節。
- 參與免疫反應:免疫系統所需的免疫細胞主要都是由蛋白質構成,故當身體蛋白質營養不良時,就容易遭受病毒或細菌感染。
看來蛋白質對我們身體而言非常重要,那麼該如何攝取及補充才是較恰當的呢?
動物性蛋白質v.s.植物性蛋白質
蛋白質除了直接聯想到肉之外,植物性的蛋白質也是很好的攝取來源,因其脂肪含量較低、零膽固醇、富含膳食纖維及植化素,更好的是,吃豆比吃肉更能永續環境(圖1)。在這裡可以教大家一個好記的口訣,植物性蛋白質除了吃豆腐喝豆漿之外,還有「大豆三兄弟」都是優質的植物性蛋白質來源,亦即「黃豆、毛豆、黑豆」,所以如果豆腐豆乾吃膩了,還有涼拌毛豆、毛豆炒蝦仁、蜜黑豆、黑豆漿等等的選項供大家選擇喔!
「豆魚蛋肉」哪個好?該怎麼吃
國健署在2018年公布最新版「每日飲食指南」中1,調整蛋白質食物攝取來源為「豆魚蛋肉類」,依據字面上的意思,建議攝取的優先順序即是「豆→魚→蛋→肉」。(圖2)
- 植物性蛋白質因飽和脂肪酸含量低,也富含類大豆異黃酮,具有抗氧化活性,以及上段說明之諸多好處,這裡就不再贅述,故建議優先選用;
- 而第二優先攝取順序是魚類/海鮮,因其質地軟、含有ω−3(Omega-3)脂肪酸,能減少身體的發炎反應,故排第二;
- 而雞蛋含豐富的維生素A、B2、鐵、鋅等營養素,能促進皮膚及黏膜組織的增生及修復,故排第三;在過去曾有說法表示雞蛋中的膽固醇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但近年研究表示2,蛋的攝取與血液中膽固醇濃度和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較不具關聯性,且營養價值豐富,故將蛋的攝取順序往前挪至第三位;
- 肉類泛指雞、豬、牛、羊、鴨等動物性蛋白質,其中白肉脂肪含量較低,而紅肉富含血基質鐵,有助補充鐵質但整體而言的肉類飽和脂肪及膽固醇含量也較高,吃多易有高血脂及心血管疾病風險,大家可斟酌考慮。
蛋白質食物也有分脂肪含量及熱量高低?
在前段有提到有些蛋白質食物脂肪含量較低,所以除了豆魚蛋肉的攝取順序之外,這裡也要教大家,同樣一份含7克蛋白質的豆魚蛋肉,還有依脂肪含量多寡而分為下列幾種(圖3),熱量上也有所差異,千萬不要傻傻地認為補充蛋白質,就多吃肉就好了,吃錯蛋白質,小心越補越肥!
- 低脂蛋白質食物:舉凡海鮮類(花枝、蝦子、蛤蜊、一般魚類)、雞肉、毛豆黑豆黃豆及其製品(豆腐、豆漿、豆干等),都屬於低脂蛋白質,好記一點就是白色的屬於這類。
- 中脂蛋白質食物:雞蛋、一般的瘦肉(豬瘦肉、牛腱肉、鴨肉、鵝肉等)、脂肪含量較多的鮭魚、鱈魚、虱目魚,屬於中脂蛋白質,也就是說如果一般沒有特地挑選的話,攝取到的蛋白質多屬於這類。
- 高脂蛋白質食物:脂肪含量豐富的秋刀魚、加工過的百頁豆腐、素料製品(素雞塊、素魚、素火腿等)、牛肋條,屬於高脂蛋白質。
- 超高脂蛋白質食物:雖然定義上每份脂肪含量超過10公克就稱為超高脂蛋白質,但通常都會接近20克甚至以上,熱量也是高得嚇人,且動物性脂肪伴隨而來的是高飽和脂肪及高膽固醇,所以建議少吃為妙。如五花肉、三層肉、牛腩、香腸、臘肉等。
總結
每種食物都有它的好處及營養價值,該吃多吃少也會依據每個人的生理狀況不同而有所差異,故個別化的營養評估有其重要性;綠燈的食物多吃、紅燈的食物少吃,選對食物就能幫助自己變健康喔。
Reference
- 國健署2018年最新版「每日飲食指南」。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1405&pid=8388
- N R W Geiker et al., Egg consumpti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type 2 diabetes. Eur J Clin Nutr. 2018 Jan;72(1):44-56.
Author
Cindy Wang 王筱淇營養師 RD
臺灣營養師證照,中國醫藥大學營養學碩士。曾任教學醫院營養師。現任自由接案營養師,擅長臨床營養(含糖尿病、癌症)、兒童營養/肥胖防治。關注於兒童營養/健康/教育、永續飲食、環境保護
聯絡方式:[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