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t updated on 27 April 2021
作者Writer: Judy Teng 台澳雙碩士,澳洲/台灣註冊營養師
為什麼選澳洲?
老實說,澳洲不是我的選擇,大概是在我上輩子投胎轉世時就被分配了(認真樣)。我是個在台灣土生土長的澳洲人,也是說著一口流利台灣國語的歹丸郎。這樣的我,鮮少和身旁的友人提起(長那麼大第一次明講公開),因為我就跟普通台灣人沒有不一樣,英文也沒有特別好,一樣要為自己的未來打拼。只是我比別人幸運,多了一個身分;但如果自己不努力,多這個身分也沒用。
前往澳洲之前做了哪些準備?
會到澳洲,完全是個意外,因為這從來都不在我的人生藍圖裡。而當時的決定也相當倉促,所以我什麼都沒準備,也沒做什麼功課。只是很明確的設定好目標,我想學行銷和廚藝,如果有機會再進修營養。因此很急迫的,僅簡單辦理了三個月的語言學校和一個月的寄宿家庭(買完機票辦好手續就出發,這之間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讓自己扛著兩個行李箱,出發冒險。
在澳洲的我,一切從零開始,沒有任何靠山,我僅有的最大優勢是擁有身分,剩下的就是自己摸索。當時的我也沒有加入任何台灣社團,就靠自己和一路認識的朋友和人脈,找出我需要的資源。
如何選擇學校?
TAFE(由澳洲政府設立的技職學校),是我到澳洲後第一個優先選擇的學校,主要是因為政府設立,學費相對便宜許多外(但後來漲價超多),還有各式各樣的短/長期課程可以選擇。所以在澳洲的前幾年,我在TAFE陸陸續續上了六個短期和一個海外課程(夏威夷),包含行銷、廚藝和英文。
廚藝課程,老實說剛開始有考慮藍帶的雪梨分校,但真的念不起。而英文課,是後來語言學校結束後,想再補強英文,不過TAFE英文課對我來說有點廢,個人不太推薦(可能剛好我去的分校師資參差不齊)。只是後來我決定申請營養碩士學程,所以不得已又回到TAFE上進階學術英文,這樣我才可以順利通過英文這關卡(各校的英文要求不同,所以申請學校時,請仔細閱讀各校的規定)。
營養課程是網路上搜尋,自己做功課(雪梨大學的Opening Day,我也有去跟營養系老師聊)看各個學校的課程設計,找出適合自己的。不過重點是要能拿澳洲註冊營養師,我才會列入考慮。另外,TAFE也有基礎營養課程,但不能當營養師,只能找營養師助理工作,我也曾寄信找Head teacher談過(有些字不是故意寫英文,是我不太知道怎麼翻譯)。而我的運氣很好,剛好上了我想要的學校 — University of Wollongong (臥龍崗大學)。這學校我相信對於不是澳洲人來說,沒什麼人聽過,但我不在乎,我在意的是這學校比其他名校更適合自己(其實臥龍崗大學的營養課程在澳洲算是名列前茅)。後來進學校後,再次確認了自己的選擇果然無誤(自己說),不論在師資、課程品質和設計上,都相當優良。
為什麼取得澳洲廚師?
在台灣的工作經驗,讓我深刻的體悟到,不管是健康或罹患疾病的大眾,大部分的人都無法抗拒美食的誘惑。既然如此,為何不能消除眾人對於營養餐的偏見,取而代之的是,美味又健康(在醫院團體膳食工作時,我也以這個方向調整菜單),任人看了就想吃的呢?而想學廚藝,一方面也是自己的興趣,雖然在還沒來澳洲前,從來沒有下廚過(笑)。
為什麼需要再走回營養?
其實我沒有走回營養,就如我之前提到,這計劃在出發前就預設好了,只是差在我很掙扎,到底要往上攻讀博士或再念一次碩士。至於先後順序,會先拿廚師的原因是因為:
第一、畢業後相對好找工作,這樣我不僅可以養活自己,更可以累積廚師經驗。
第二、可以藉機認識各個國家的飲食文化和食材。
第三、有緩衝時間,再補強英文能力。
上述這些理由,對於我如果要再念營養,都會相對簡單順利(但現實是一點也不簡單)。
台灣營養及澳洲營養的差別?最大的不同?
對我而言沒有什麼最大的不同(不同層面無法相互比較),只有相同和不同(全有全無概念),因此就以我覺得的不同分九個層面:
第一、營養的基礎面
最基本的,食物分類就不同,台灣分六類;澳洲分五類,少了油脂類。蔬菜類則再細分為澱粉和非澱粉蔬菜,所以像是玉米、地瓜、馬鈴薯…等,都屬於蔬菜類。而且Legumes and beans(豆類食物)跨兩類別,是蔬菜類也是富含蛋白質的那一類(台灣稱蛋豆魚肉類,澳洲的類別名稱超長,叫Lean meat and poultry, fish, eggs, tofu, nuts, seeds, legumes and beans)。此外,有特別著墨Discretionary foods(非必須食品,高熱量低營養的食物),若有特別需求,有每天的建議份量,算蠻人性化的。
在份數和熱量計算上,澳洲食物代換表的類別較多,如果是給腎臟病患者又更細(除了要額外計算鈉/鉀外,類別更多),計算後轉換到飲食建議量也較繁瑣複雜。而且澳洲的熱量單位用kj(千焦耳),台灣是kcal(千卡)。所以綜合以上,我剛開始做份量計算和轉換時,頭腦會打結,因為已經習慣台灣的模式。現在雖然有好一點了,但偶而還是會卡住。
第二、營養師證照
在取得證照這點,就不太一樣。台灣是開放大量學生讀營養系,但是需要在畢業後通過國家考試來拉高門檻。澳洲不用經過專業考試,只要選擇有DAA(Dietitians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澳洲營養協會)認證的學校,透過念大學或碩士的途徑,畢業即是註冊營養師,但是入學門檻高。以大學部來說,入學分數就比其他科系高外,在唸大學一二年級時需要成績優異,才可以在第三年進入臨床營養相關課程,接著第四年實習。如果成績比較不好,唸三年就畢業了,只能拿取營養科學的畢業證書(無法取得註冊營養師)。而碩士也是相當難申請,以我們學校來說,申請門檻又比其他學校高(準備的資料多),競爭更是激烈,聽同學說超多人申請不上(我們碩班23人。每個學校不同,聽說某名校超收到六十還八十幾人,有點忘了)。也有認識的朋友在學校教務處做資料審核,他說第一關就會刷掉很多人了(還好我在台灣念書時,成績還可以)。
第三、營養碩士課程
澳洲的營養碩士課程屬於Coursework(其實有點像台灣的大學課程),不像台灣念碩士主要是進實驗室做研究(在澳洲也可以選擇做實驗,但是是其他系別)。而課程設計各個學校略有不同,但如果跟台灣相比差異蠻大的。台灣偏重學術研究(大部分做動物/細胞實驗),澳洲偏重全方位學習和多元發展(臥龍崗大學是這樣,其他學校不確定),讓學生畢業後可以和業界接軌,而且有更多職業的選擇。課程除了著重臨床外,也有基礎研究、專題營養研究、產品開發、創業課程、社區營養、餐食服務(Food Service Dietetics)。因此不只有臨床、社區和飲食服務營養師這些職業選項,還可以做研究、自行創業,或創新各種和營養結合的產品…等。
第四、營養課程的學習面
不知道是不是我離開學生時代太久,還是因為國家的不同,讓我覺得學習面差很多。不過有的是因為年代的推演,有些概念是我後來就業才開始推的,像是營養照護流程(NCP)和以病人為中心(Patient-centered care),這些在臨床課程都非常著重。而澳洲的作業報告和考試都相當靈活,應用性也頗高。像是臨床課程,剛教完腎臟病飲食,老師就準備了圖畫紙、膠帶、彩色筆…等,要我們馬上設計出衛教單張,做完當場上台報告。至於考試除了筆試外(題目也超活,光這科就考3小時,真的會寫不完),上下學期都考OSCE(客觀結構式臨床測驗)衛教假病人,據說我們學校的假病人病歷是全澳最難。而其他科目的報告也活到不像話,不只是要撰寫專案、創業報告和產品設計…等(都是職場可以用),也有動態的影片拍攝,辯論會…等。其實我一學期才修三門課,但作業報告一大堆,尤其我英文程度不太好,常常寫到超崩潰。
第五、澳洲的教育(跟營養比較無關)
澳洲的教學和台灣不同的是,澳洲的老師不會直接給學生答案,而是要學生自己思考找答案,如果答案錯了也沒關係。所以我看同學們都勇於發言和表達自己的想法或問問題,在這過程中講錯或講不好也沒有人會批評,這些都是我覺得很值得學習的地方。而且老師普遍會給予正面回饋,整個學習環境非常正向且不主觀評論(Non judgemental)。甚至衛教病人時,老師也教我們要保持正向。還有一點是,澳洲的教育相當重視自我反思(Reflection),要學生反省哪裡做得好和做不好,如果做不好要如何改進…等。
第六、營養實習
在台灣,我那個年代只有兩個月的實習,然後只分臨床和團膳實習。澳洲需要20周,而我們學校的實習分五個不同單位(階段),兩個臨床實習、一個社區營養、一個餐食服務、最後一個是可以自己選的專業領域(像是運動營養之類的)。而每個階段的實習都要達到國家認定的能力標準(National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Dietitians in Australia),所以也有各種書面資料要寫,用來佐證和評估實習狀況。
以臨床實習來說是全程一對一(台灣大部分一對多),也就是說一個營養師帶我一個人,而且要做營養師的所有業務,像是讀病歷、看病人、寫病歷、和其他領域溝通、更改飲食醫囑/調整餐食、個案報告(Case report,要做Powerpoint),並且參加跨領域會議…等,到最後必須獨立作業(自己去看病人),只是這樣的訓練是漸進式。
社區營養和餐食服務實習,都像是在做研究,要寫像期刊論文那樣的報告(也要做Powerpoint口頭報告,很像台灣唸碩士的口試),個人覺得寫出來的都可以發表了(本人英文能力有限,需要別人修改)。
最後我的專業領域實習,被分配到糖尿病服務中心,因此各個跨領域(Endocrinologist內分泌醫生/Diabetes educator衛教師/Podiatrist足部專科)都有跟過一次門診。此外,也跟了做研究的部分,參與的受試者使用受試藥品/安慰劑;跟著兩個小孩了解如何設定胰島素幫浦;自己以學生營養師的身分看門診病人,做妊娠糖尿病的小團體衛教。
以上這樣的實習強度和台灣的相比,其實差很多。雖然我有點忘記在台灣實習做了什麼,只記得以前沒做那麼多事啊(不知道現在經過那麼多年有沒有變)!
第七、醫院臨床
澳洲的醫院專門處理急重症,不像台灣醫院包山包海。以台灣醫院營養師來說,更需要十八般武藝。記得我在醫院當臨床營養師時,除了自己的病房要顧外、一周還要上2-3次門診、健檢諮詢、寫企劃書辦活動(闖關遊戲、大廳上菜)、演講、寫文章、寫網路食譜 (只發員工)、一年四次專業報告(Seminar)也要跨領域報告,還有做評鑑,加上我是PGY(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有永無止境的作業和會議…等。在澳洲都不用,醫院的臨床營養師,顧院內的病人就好,而門診有專門的營養師。病人量也差很多,我在台灣每天看約20-30病人(估計這與待的醫院和負責的病房也有關),澳洲資深營養師一天看10人已經超多。最重要的是,澳洲營養師有權力更改飲食醫囑。另外,現在新南威爾斯州的公立醫院病歷系統統一化,所有醫事人員的員工代號也統一經由政府機構授予,因此不管到哪間公立醫院都通用。比較特別的是,在澳洲醫院沒有人穿白袍,有個原因是白袍增加病人感染風險(我們看病人時,有規定衣袖必須高於手肘),也因為澳洲注重人權和平等,不以穿白袍的方式呈現和病人不對等的關係。
第八、團體膳食
在澳洲沒有像台灣的團膳營養師職務,而且這裡的速涼技術已推廣了至少二十年,現在幾乎都以速涼取代新鮮現煮(某些小型醫院/私立醫院/老人院…等、還有現煮)。整個供餐系統,有效的流程簡化和系統科技化,工作效率更好,也大幅縮短人力操作的時間。新南威爾斯的每間公立醫院,餐食也漸漸統一化。
第九、制度面
澳洲的營養專業倍受重視,薪水和台灣也差很多(跟澳洲普遍高薪也有關)。澳洲的營養師協會有良好的制度,全國有一致的升等機制,且會大幅調薪,只是薪水是依照各州不同。而且沒有台灣的各種執登問題,也沒有各種協會(收取各種會費)需要拿取更多證照。休假的話,大部分只上星期一到五,六日休假。如果是全職的工作,每年又有一個月的帶薪年假(澳洲任一行業都有的勞工權益)。而澳洲普遍重視Work life balance,因此非上班時間,不太需要處理公事。
花費總共多少呢??
這對我來說不是很好算,當時出發時只帶15萬台幣(當年匯率高,大約五千多澳幣),而這筆錢撐不到幾個月就快沒了,只好自己想辦法去找錢(不是強劫或做壞事)。初期曾經歷打黑工被壓榨的狀態(拿現金,沒打稅。雖然被壓榨也是我的選擇,依然感謝我老闆),但後來堅持只打白工,半工半讀大概有六七十萬台幣/年的收入(在澳洲算低收入)。以我自己的花費,只能概算每年生活費30-60萬不等,其餘的各種學費,有點記不得,只是我不是國際生,所以學費相對便宜,但還是需要貸款。另外剛到澳洲時,先上的語言學校和寄宿家庭,價錢和國際生一樣,大約15萬台幣。
幾個想提點想做澳洲營養師/廚師的後輩
- 不要有名校迷思,找到適合自己的最重要。在澳洲找工作不是看 學歷,是看經驗和能力,畢業後的一切都由自己造化。
- 只要自己想要、想做的就去做。不管選擇走哪一條路都沒有對錯,只有取捨。
- 別怕一路上遇到的挫折和困境,這些將是成就自己最好的養分。無論如何堅持到底,總有一天會走出自己的一條路(我還在堅持,慢慢走ing)。
個人分享最驚奇的經驗是?
目前沒有甚麼太驚奇的,估計是在澳洲生活太多年,已麻痺。最近期的大概是,營養師實習時我所見到的團膳差異,都足以讓我大吃一驚,不僅是從點餐,供應到收拾碗盤這些,還有系統管理設備…等。
Author
Judy TENG, 鄧如芳
Language: Mandarin, Hokkien, English
一個營養系念了九年,終於畢業不用再往上念第十年的人(台灣念學士,加台澳雙碩士)。在台灣,曾專研學術研究;走過臨床營養(負責外科加護病房/普通外科病房);也在醫院廚房和師傅阿姨們一同打過無數勝戰(?),並更新創造出有別以往的菜單。
雖然醫院的薪水穩定(穩定不成長?),我仍想趁年輕到外面的世界,看看更多的不可能,因而決定辭去醫院營養師一職。我依舊秉持著自己對營養專業的理念和理想,脫下白袍後踏上澳洲這塊土地,讓自己歸零進修、放下身段學廚藝,並且再次攻讀營養碩士學位,目前已經是澳洲註冊營養師。
即使現在定居澳洲,但依然希望未來有一天可以回台灣,竭盡自己的能力幫助他人,回饋社會。
聯絡方式:[email protected] | FB : 澳客營養師 追夢趣